《佛经》有云:“ 能进能退乃真的法器”。干什么事情,能进能停才是本事,停不下来了,最后一直悲剧。这句话你如何理解又是怎么样看待的呢?
1、能进能退乃真的法器的意思是
‘能进能退乃真的法器’这句话原文源于《佛经》,在三国杀里是赵云“龙胆”的台词。
法器是佛门的禅语,可以理解为度。所以赵云说的话的意思是,能进能退,进退有度,这才是明智的的选择。
干什么事情,能进能停才是本事,停不下来了,最后一直悲剧。
2、能进能退乃真的法器有关故事:
一个帆船比赛,1、的船到了一个水路分岔口,这两条路,有一条或许会有风力的加速,但没办法判断哪一条是。假如自己选错路了,而对手选对了,就一定要输了。这个时候的选择是什么呢?直接说答案,答案是停下来,等第二艘船,然后看它选哪一条,然后你跟在后面就能了。由于你本来就比他强,所以同样的条件下,你还是会赢的。
想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笑话的话,那样这艘船的名字叫企鹅号。所以,看起来,这个选择非常怂,但停下来确实是种智慧,是明智的,所以腾讯还是的网络公司。而热衷革新自己选路的小公司,基本都死在这一招上。
不过今天讨论的不是企业策略,前面只不过一个开胃的故事。以前说中国足球为何不可以,说由于只了解低头带球,不了解抬头看人,这个事情,好像一直没改变。所以老祖宗说:“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”,倒不完全是安慰的。
3、生活如棋,有进就有退
生活如棋,有进就有退,日常的很多苦难,让大家掌握了承受,掌握了担当,掌握了在泪水中挺立我们的灵魂,生活一直都是波澜起伏的,命一直都是峰回路转的,由于有了曲折和故事,大家的生命才会精彩。
知行知止,能进能退,善始善终是一种明智的大智慧。宋代诗人邵雍曾说“知行知止唯贤者”。知行知止,知止而行,意思是要了解“行”,也要了解“止”,了解“于止中行”。在事业和生活的转折点,一个人必须要了解“知止”的意思。知止——了解停止。世上有走不完的路,也有过不了的河。过不了的河,掉头而回,也是一种智慧。综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,他们的英明伟大,名垂青史,就是在重点时刻,敢于挺身而出,顺势而为,同时,也了解适可而止,功成身退。
慎思之,笃行之。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的初始,行是知的结果。“满足”是由别人,“知止”由自己。“满足”是不贪,“知止”是不随。生当“知止”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。所以弘一法师有墨宝仅二字:知止。“知止”,意即“了解止步”。生途漫漫,波诡云谲,凶险隐藏。有时,往前多走半步,便坠悬崖刀丛。而知止者,却可以知道这生活中不可逾越的界限,当令止步,离得远远的祸害。故而老子于《道德经》有言:“知止不殆。”圣哲之谕,焉可不听?
知行知止,能进能退,善始善终是一种大智慧,是种大幸福。清代黄宗羲曾言:世道之衰也,士医生不知礼义为什么物,总是知进而不知退,及其变也,或以退为进。“一代商圣”范蠡离楚投越,辅佐越王勾践,兴越灭吴,一雪会稽之耻,被尊为上将军。范蠡功成名就后,急流勇退,到了齐国,隐姓埋名,在海边的一块荒地,苦身尽力,开荒垦地,治产经商,“十九年中三致千金”,达到“巨万”,却仗义疏财,三次散尽千金,天下称“陶朱公”。范蠡深知越王勾践为人,他从齐国写信告诫另一功臣文种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,可与共患难,不可共享乐。子何不去?”文种在接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,但最后仍未逃脱赐死的命。而范蠡由于了解“知止”,智以保身,成名天下。
“华人首富”李嘉诚曾把写有“知止”两字的条幅悬挂在办公室中,用以警策自己。事实上,他的成功诀窍就在“知止”二字。李嘉诚是一个“知己之可行”的勇者,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性和靠谱性;同时,李嘉诚还是一个“止己之不可以行”的智者,即他克制住自己带有危险性和毁坏声誉的每一种行为。在李嘉诚看来,世上之事,皆有物极必反之理,过度的行为只能致使失败的结局。所以真的的大商人应当了解“知止”之重要程度,万不可在鼎盛之时跃入低谷。商人之财,多败在不知“知止”上。
“满足”是人家给多少,你“虽不认可,但可同意”;“知止”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,伸手去挡住说,我不要了。只不过,世上知“知止”之理者多,真能行“知止”者少。大家举目所望的,多乃“不知止”之人事。皆因他们“不知”,故而“不止”。
“知”,非简单之“了解”。古汉语中,“知”通“智”,即“智明”之义。智明,故而理智明晓,知事有利害,晓有当止处,以是而能“知止”。“不知”者,虽知事有利害,有当止处,然而他们非智明之士,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甚却不见害更甚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“利令智昏”了。智既已昏,则无从判断什么地方当止,故而逾越界限,跨步成祸。
由此可知,世上“不知止”的人事,常是因“利令智昏”,失了智明,致以“不知止”。故而,欲要人“知止”,则人必先“知”,然后才能“止”。
范蠡助勾践灭夫差,功高盖世。然而他深知勾践乃“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”者,因此他在富贵利禄面前理智止步,携西施而泛江海,悠游人世。他写信给朋友文种,劝他“知止”。文种不听,终为勾践逼杀。范蠡、文种一“知”而“止”,一“不知”而“不止”,结果死生异路,令千古嗟叹。
文种亦世间罕遇之彦俊,而卒以伏剑亡,其见功名富贵之利甚而不省其害更甚,于是失“知”而不可以“止”,确是取祸之道。由此亦可知,欲使人“知”,则不只要使人同意文明之教育,以明知生活各种不可逾越之界限,更要使人深晓其似“利”而实“害”之本质,方能在“利”面前维持理智,而后方能“止”。
生当“知止”,劝君“知”而后“止”,能进能退,善始善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