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画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·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,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,这幅名画到底有哪些含义,这是不少人都在谈论的话题。
1、呐喊蒙克
《呐喊》是挪威画家爱德华·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,共有四个版本,分别是: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,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;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,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;第三个版本,创作于1895年,为彩粉木板画;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。
名画呐喊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。在当时蒙克的眼中,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、血红的幻觉,叫人感到恐惧,甚至有的恶心。在《呐喊》画作中,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,表现方法上却极度夸张,展示出了他一个人的感受,画作里的线条扭曲,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,蒙克将画面中沉闷、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,表现到了一种极致。《呐喊》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。
2024年5月3日,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,1895年创作的版本《呐喊》,以1.199亿USD拍出。
2、名画呐喊的含义
《呐喊》画面主体,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。第一版珍藏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;第二版,是作者为第一个版本做的底稿,由蒙克博物馆珍藏;第三版,是留有原配画框的一件作品,画框由蒙克手绘油漆,背面题有蒙克在1892年写的一首诗。背景中的两个人像,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栏杆上面向远处的城市风景,这和其它三个版本的形态不同。第四个版本珍藏在蒙克博物馆。
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新思潮风靡的年代,也是蒙克创作最辉煌的时期,他全身心地投入在"生命"组画的构思、创作中,这个时候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年代感,他的艺术思想走向了成熟。生命的脆弱,家庭的衰亡,孤独、惊恐、绝望,长期困扰在蒙克的心里,他承受了不少其他人很难感觉到的困苦,他要呐喊。
呐喊蒙克所作,画作中的地址,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瞰的奥斯陆峡湾。一天晚上,蒙克一次和两个朋友一块沿着海边便道散步。路的一边是城市,另一边是峡湾。作者又累又病,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。日落时分,云被染得红红的,像血一样。蒙克停靠在栏杆上,疲累很难言说。朋友们继续往前走,他落在了后面,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;作者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。蒙克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。如此的恐怖与绝望,最后爆发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。
《呐喊》画作,以讴歌"生命、爱情和死亡"为主题,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,揭示了人类"世纪末"的忧虑与恐惧。在该幅画作上,没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。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。他好像正从大家身边走过,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。他捂着耳朵,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,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;不然,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,可能能稍稍地得以削减。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,似已被他一个人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。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,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,完全是漫画式的。那圆睁的眼睛和凹陷的脸颊,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。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。
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,艺术地呈现于大家面前,有声有色,天人合一。"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,让人震撼和恐怖",好像整个天空都在流血、燃烧,目守苍穹,潸然泪下。该幅画作,成功地表达了蒙克自己的体验和他所承受日常的痛苦与磨难,以致对年代的一些敌意,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与现代社会理性、科学取向不相匹配的抗争,表达了他的绝望与舒缓之道。该作品中的人物,有一个特殊的寄托,表现一种特定心态和思维状况,所以作者创造的人物,不是现实的原貌。"蒙克描写日常那种充满了情感内涵的、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状况。"
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蒙克拼尽全力地构思、剖析推敲,追求作品的表现特点。蒙克也正是"通过创作,才打开了他一个人幽闭着的冰封般的情感通道,在不自觉中,泄露了他一个人内心的情感,并使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。从绘画作品整体剖析,蒙克由具体的、真实的描绘转向整体的、主观的、情感的把握,描述了他一个人看法中的生、死、爱、苦。该作品表现的中心,是内在的情感,是心灵的呼唤,是生命的呐喊,是灵魂的印象,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。